|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哈密文化几番沉浮

哈密文化几番沉浮

关键词: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魅力哈密网
  • 电 话:0902-2319953
  • 网 址:http://www.hami.ccoo.cn
  • 感谢 yinxiaoy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1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清代修建完成的哈密烽燧,在它沉默地驻守中诉说着边疆沧桑风云。(资料片)

    出了玉门关,春风伴随着脚步也就到了边塞,这一脚便跨进了西域的门。想像中的天山、孤城、沙碛、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扑面而来——哈密到了。

    “玉门碛远度伊州,无数瓜畦望里收。天作雪山隔南北,西隆锁钥镇咽喉。”

    哈密在文化史上曾是空白

    哈密,汉代称伊吾或伊吾庐,唐设伊州。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北依天山,南临瀚海,东接安西,西达吐鲁番,是毫无疑问的新疆大门。说形象一点,哈密就像一把扁担,一头担的是西域,一头挑的是关内,这种天然的媒介在潜移默化之中注入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因子。

    我一直都很奇怪,作为丝绸之路重要信息中心的哈密为何在文化史上会是一片空白。若不是很多年后出土了那本著名的《弥勒会见记》证明了哈密曾有过几丝文化气息的话,我简直难以置信,我们现在所栖息生活的哈密就是在西域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个哈密。

    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是古西域的门户。历史上的哈密,不仅仅是商贸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各类信息的中转站,这种信息集存释放造就了当时哈密的开放精神。

    曾几何时,这里金戈铁马,驼铃声声。征尘满身的将士,运送货物的商旅,传经播道的僧侣,前来躲避战乱的人群,让各种思想、信息、文化、商品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交易,一股浓郁的商业和文化氛围开始蔓延在这片绿洲上。然而多少年之后,那种开放、兼容并包的精神忽然间断了,我可以断言:这里面必然有一种深刻的原因,它和陆路丝绸之路的兴衰紧密相连!

    在山北草美水肥的巴里坤,陆路丝绸之路却把浓烈的文化印记深深地刻在了这片葱绿的草原上。尤其是汉文化的气息无处不在,充满芬芳的文化底蕴把汉唐时代的音容笑貌都沉淀在一起,成为西域汉文化的典型代表地。

    那时大批的商人和从陕甘逃荒的人群走到这片青山绿水的蒲类海时,就把他们的血脉和根移植到了这里。他们“庐帐而居,逐水草,耕田作。”于是,炊烟就从那时飘到了现在。

    说过哈密文化的溯源时,实在不能不说哈密的根就在巴里坤,毕竟,那一片早已朦胧远去的身影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津津乐道的人文古迹!

    哈密不曾造就独立文化圈

    从大地域文化上看,西域文化以天山为界,形成了天山以北、以南两个文化圈。在天山以南的诸城郭中,以东方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主,同西方文化从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这里,并与各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各个地方产生出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哈密处于高昌(吐鲁番)文化圈、鄯善文化圈和敦煌文化圈的笼罩之中。绿洲所共有的特点,决定了哈密和其他绿洲一样,当它的容载量不能担负居民的增殖以及随之而来的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时,就要考虑向邻近的地方发展,并通过贸易的方式对这里经济的需要予以补偿。

    商业的发展成为硬道理。于是,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哈密绿洲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商业的冲击下,各种文化发生了大碰撞,在文化的大碰撞中,伊州乐——后来驰名天下的伊州大曲诞生了雏形,但哈密最终未能形成一个文化圈,却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谜!

    驼铃声声,马蹄声碎。人和畜的声音一路喘息着从河西走过来。张骞西行,班超到任打通了东西方的商业、文化之路。丝绸之路出现了,此刻的哈密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准确地讲,它此时还是一个小驿站,人困了,马乏了,在这个驿站吃点饭、喝点水,哪怕睡上一觉,虽然从那时它就已迎接过汉王朝的“高干子女”——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以及她们的仪仗队,但也不过如此而已,它的重要性还只停留在一个旅途中只是大家要休息的一个地方罢了。

    终于有一天,哈密突然就像一颗尘封已久的明珠被吹拂去了灰尘,开始熠熠闪光。

    公元608年,隋炀帝的目光,这位虽有才无德的君王从地图上看到了这个地方——那时叫“伊吾”,他惊叹:“这不是一个现成的集贸市场地吗?”

    于是,哈密有了西域到中原的第一个互市,这也标志着丝绸之路新北道从此开通了。互市一开,哈密就热闹起来了,熙熙攘攘地,各色人种拥挤着,成堆的货物从骆驼上卸下来,摆开,琳琅满目,形成“伊吾(哈密)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兴旺局面,各色人种,三教九流带来了各种文化。

    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文化以及形形色色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吸收着、排斥着,可以说,此时的哈密,由于商业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商业造就了文化。

    哈密逐渐兴盛的西域咽喉

    哈密成为西域中最早的文化商业集散地和中心。从这时开始,哈密的商业和文化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哈密不再是那个走累了躺下来休息休息的小驿站了,它已具备了城市的功能,一跃而为西域咽喉,成为集商业、文化、军事为一体的重镇要地!

    伊州乐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出炉了!与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并称西域四大乐。

    在今天,从我们还能接触到的史料中可以看到,伊州乐主动出击到中原地区。唐代的宫廷音乐充满了伊州乐的身影,并从唐代的长安乐舞一直持续到宋元杂剧和元曲之中,甚至飘洋过海至西亚和欧洲。

    当时,唐朝管理音乐、舞蹈、唱歌的地方叫“教坊”,是官方机构。伊州乐流传到长安后,经教坊加工、揉合,送进宫廷,配有文坛大腕们的诗,融音乐、舞蹈、歌唱、诗歌为一体,供达官显贵欣赏。

    但这动听的歌舞是深宫锁不住的,它悄然出现在下里巴人中间,在歌舞伎馆、茶楼、酒店和市井街坊,大街小巷,被人们广为传唱,真是潇洒极了。

    当时,给原汁原味的伊州乐配诗最负盛名的是大诗人王维的诗,至今还脍炙人口的有两首,一首是《阳关》(后在宋元改为《阳关三叠》),一首为《伊州歌》。

    《伊州歌》配诗为:“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时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宋人郭茂倩编的那本著名的《乐府诗集》收有伊州大曲全套歌词。伊州乐与中原音乐深深交融渗透在一起。

    然而,当伊州乐还在长安和江南大地游弋时,哈密却悄然无言了,文化气息荡然无存了。琵琶声弱了,驼队稀稀拉拉,商业萧索了,就只剩金戈铁马,那个商业、文化氛围浓郁的哈密消失了。 与此同时,值得瞩目的是,曾经名声赫赫的高昌、龟兹、于阗似乎也都在这一时期一下寂静无声了,往日的繁华成为过眼云烟,究竟出了什么事呢?

    千年重镇等待复兴

    看看南边,商旅云集,货物堆满了码头,泉州、福州、广州一下子冒出许多蓝眼睛大胡子的各国老外,从阿拉伯人到欧洲人、日本人、朝鲜人,都到这里汇集,把中国的商品从丝绸、茶叶、印刷术、书籍一古脑地买了去,把他们的洋玩艺再一古脑地拉到这里,原来,商业的路线和地点移到了海边。

    贸易需要更大流量的交换!文化需要更大能量的交流!交通需要更快更变捷的效率!

    船队替代了驼队,江南代替了西域,历史就这样选择了: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丝绸之路!

    西边,驼铃声淡了,传经声小了,吆喝声轻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稀稀拉拉了,舞蹈声弱了,互市散摊了。一切就这样改变了。丝路兴,则哈密及各绿洲兴,丝路衰,则哈密及各绿洲衰,几个世纪的喧嚣就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西域丝绸之路上,古老的丝道留下了几个宠儿?

    敦煌、高昌、楼兰、龟兹,大量的文化遗迹、人文古迹留了下来,而哈密,在战火的洗劫中,在过多人群的奔走之中,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古迹诉说着昔日的梦想和美丽。

    古陆路丝绸之路随着欧亚大陆桥的开通重新注入了活力!这一块绿洲重新需要商业、经济、文化、思想以及新的生产力的大融合!

    让文化的血脉再度相连!让文化再度闪烁!

作者:黄适远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