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第七章 明朝时期的哈密(1368-1644年)

第七章 明朝时期的哈密(1368-1644年)

关键词:地方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魅力哈密网
  • 电 话:0902-2319953
  • 网 址:http://www.haimi.ccoo.c
  • 感谢 yinxiaoy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9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第七章 明朝时期的哈密(1368-1644年)


     元末明初,哈密地方的统治者是元裔兀纳失里,初封威武王,后改封肃王。兀纳失里以哈密为基地割据自立,公元1391年,明进军西域,收复哈密。公元1406^-1513年,明中央政府在哈密设卫,册封和任命哈密王。此后,哈密王不断向明朝称臣纳贡。15世纪后期,巴尔库尔成为不断向西扩张的瓦刺部游牧地。

第一节  明设哈密卫

     一、明初哈密的社会状况

     明初,随着明朝在关内统治地位的巩固,其势力逐渐向河西遥进。公元1372年5月,明征西将军冯胜于永昌大败元军后,又攻克亦集乃(额济纳)路,甘肃遂告平定。这时,明军放慢了向西域进攻的势头,“嘉峪关以西置不间。”这样,嘉峪关以东,是明王朝的统治区,以西大部分地区,则是大大小小的封建割据者,他们主要是察合台汗后裔。夹在明王朝和割据者之间的哈密一带则是肃王的辖地。肃王是元王朝的宗室,是“正统”的皇族,与新建的明王朝处于对立状态。还在明朝军队抵达哈密以前,明朝就先后在哈密以东的酒泉地区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周围,建立赤斤、安定、曲先、阿端、罕东、罕东左以及先置后废的沙州等7个卫所,从而为进军哈密扫清了道路。
     公元1380年4月,明太祖命都督淮英率兵西征哈密,攻到哈密城下,哈密王兀纳失里获悉,非常惧怕,遂遣使纳贡。后来,哈密王依靠其所占据的交通要路,阻挠中亚诸地去明朝的使者、商人,妄图借此垄断贡利,控制明朝与西域各地的贸易往来。这自然使明统治者极为恼火。公元1391年8月,明太祖令左军都督佥事刘真、宋晟率兵征讨。明军从凉州出发,横穿沙碛,乘夜直至啥密城下,包围了哈密城。兀纳失里不甘心束手被擒,拂晓时突然从城内驱马300余匹出城,一时间城门洞开,奔马狂突,明军不知是计,争相夺马。兀纳失里趁乱率家眷随从突围而去,一直逃到东天山深处躲藏起来。天明后,刘真、宋晟率军入城,一年后,藏匿于大山的兀纳失里不得不派出使臣向明太祖请罪,并进贡骡马若干匹,此后,两地关系愈益亲密。哈密正式归属明朝。
公元1403年,明成祖即位,对哈密一改其父以往谨慎小心、闭关自守的作法,把哈密看成是中原与西域地区来往的咽喉,对哈密采取羁縻政策,哈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更为密切。

     二、哈密卫的设立

     15世纪初,明朝国力日渐强盛,明成祖采取了锐意进取的边疆政策。
     为了加强哈密抗击北部强邻瓦剌的力量,巩固对哈密的统治,明朝于公元1406年3月设立哈密卫,任命哈密地方首领马哈麻火者为指挥,又派汉人周安出任当地长史,刘行任纪善,共同协助忠顺王脱脱治理哈密。至此,哈密成为明政府在西域直接辖治的一个地区。
     哈密卫属羁縻卫建置,由地方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明朝对哈密卫的管理实际上是采用类似自治的方式,这主要表现在:明朝不收哈密卫的赋税,哈密卫的各种赋税须交忠顺王家族;哈密卫的各级官员包括忠顺王在内,大多数由当地诸族酋长担任;哈密卫臣民犯法,明朝一般不予干涉,由哈密本地处理;哈密卫没有明朝派遣的军队驻扎,其地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哈密卫的最高军政首领是忠顺王。忠顺王是明朝对这一地区进行统治的代理人。忠顺王的产生须经两个程序:一是本地官吏推荐,二是须经明朝批准。而充任忠顺王的人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1.必须是蒙元后裔;2.必须是忠顺王王室成员。如成化年间,哈密回王无子,王位空悬,畏兀儿人罕慎代国王主哈密事,而永乐皇帝只许其嗣文职,始终不命其主国事。
     忠顺王下属主要官员是回回、畏兀儿、哈刺灰三个部族的酋长,共同协助忠顺王治理国事。忠顺王的指令得到三部族酋长的同意,方能得到贯彻执行,三部族酋长是管理哈密卫政事的实权派。部族酋长由忠顺王提议,明朝封给他一定的官衔。除此之外,在哈密卫里,经明朝封赐的官衔还有都指挥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佥事、千户、百户、镇抚等。
     哈密卫的设立,是明朝统治西域的关键性步骤,反映了哈密的政治地位日渐重要。此后西域各地和内地来往的使节、商队,都要在这里办理各种手续。
     (二)哈密卫与明朝的关系
     哈密卫与明王朝的关系,是封国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明王朝是哈密卫政治上的组织者,经济上最大的贸易伙伴,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明初,在嘉峪关以西,先后设立了“关西七卫”,哈密卫是其中之一,但哈密卫在七卫中地位最为重要。这首先是因为哈密地理位置的显要:哈密处于明帝国与西域诸国之间的要道上,是中原与西域地区来往的咽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要点。当时明朝的主要敌人是蒙古人,而蒙古人除了占据长城以北的广大区域外,还占据着西域北部。为对付正北的敌人,明太祖、明成祖总结历史经验,仿照汉武帝“断匈奴右臂”来经营西域,这就使得哈密卫在“关西七卫”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明廷把哈密变成西域诸国的接待站、中间站。明朝还把哈密变成防御外敌入侵的西部前哨。哈密卫平时管理行政事务,战事领军保卫边防。正因为哈密有着这样的特殊关系,明朝才对哈密加紧经营,加强控制。哈密卫设立后,明王朝派去两名汉官,以“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以辅脱脱。”(转引《哈密地区志》第900页)11月,又从脱脱之请,“命其头目六十阿里等十九人为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等官”,(转引《哈密地区志》第900页)按明政府的官制予以封赏。哈密国内,“辅佐忠顺王的有三等夷人,回回、畏兀儿、哈喇灰”, (转引《哈密地区志》第900页)明朝在此三种人中,分立都督,以统领各自的部属。公元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登上皇位,大赦天下,其大赦令不但在明帝国内部通行,还特遣使臣诏谕哈密的大小官员军民人等,“自诏谕至日,以前所犯,罪无大小,悉赦不问。”(转引《哈密地区志》第900页)
     在经济上,哈密对明朝的依赖,表现为频繁的朝贡贸易。“回赐,和开市,是明王朝通过朝贡贸易来加强对哈控制的一种手段,而哈密也要通过紧密的经济联系,不可分割地同中央政府连在一起。这样,即使明王朝后来失去了对哈密的控制,双方的经济往来仍然很密切。
     (三)哈密卫的职能及其作用
     哈密卫从成立时起,就担负起执行明朝皇帝的指令、管理本地区日常事务以及明与西域、中亚诸地往来事务的重任。据《明史.西域传》记载,当时经哈密进嘉峪关“奉贡通各天朝”者,大约有29部,另外“因疆域偏小自称地面”的有9部,还分别将各地少数民族文字函件,奏折译成汉文,然后才能继续前行。明朝中央政府对哈密卫有委派、任命各级官吏和保卫哈密卫安全的职责。哈密卫的设立,首先使哈密地区服属于明朝统治之下,这样就继续了自汉唐以来中原地区对西域诸地的统辖关系;其次,有利于明朝与中、亚诸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开拓了中西关系的新局面;第三,密切了哈密与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进而也促进了哈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元1421年后,瓦刺、吐鲁番先后多次争夺哈密。明朝中央政府四次收复哈密,五次恢复哈密卫。公元1513年8月,哈密王国灭亡,明朝也丧失了对哈密的直接统治。公元1529年,撤销哈密卫,哈密归吐鲁番所属,但是,明与哈密的交往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第二节   哈密忠顺王

     元末明初,哈密地方的统治者是元裔兀纳失里,元末封威武王,后改封肃王。当元顺帝妥欢木儿退出大都逃回漠北后,兀纳失里以哈密为基地割据自立,称哈密国。
     1393年,兀纳失里病死,经明廷朝议批准,其弟安克帖木儿继肃王位,继续遣使朝贡,并以马市易。安克贴木儿被明廷封为忠顺王,并颁赐金印。安克贴木儿死,兄子脱脱嗣位,脱脱自幼长于京师,为成祖所抚养,因安克贴木儿无子,哈密头目请将脱脱送还,成祖仍命其回哈密袭封忠顺王。公元1410年,脱脱“暴卒”。由于脱脱儿子尚小,难以继承王位,遂封从弟免力帖木儿为忠义王,赐印诰、玉带。提升都指挥同知哈刺哈纳为都督佥事。公兀1419年,因忠义王恪尽职守,以礼相待过往哈密的朝使,成祖特派使臣来哈密慰劳,赐其母、妻金珠冠服、桀币,所有官员皆有赏赐。
     公元1425年,忠义王免力帖木儿卒。次年命故王脱脱之子卜答失里嗣忠顺王。三年后(1428年),明廷以卜答失里年纪尚小,又诏命忠义王免力帖木儿之子脱欢贴木儿嗣忠义王,同理国事。于是哈密同有二王。
     公元1437年,脱欢贴木儿卒,其子脱脱塔木儿袭忠义王,不久即死。而忠顺王卜答失里亦死,诏命卜答失里之子倒瓦答失里嗣忠顺王。
     公元1457年,倒瓦答失里卒,无子继承,王母驽温答失里主国事。头目阿只吉等推荐由脱欢贴木儿外孙都督同知把塔木儿继承,王母以“臣不可继承”为由加以拒绝。王母以安定卫的安定王阿尔察与忠顺王同祖,可以袭封,朝议也从其所请。可是阿尔察深知哈密乃攻守之地,强邻虎视眈眈,内部又不统一,所以他力辞不就位。
     公元1467年,由于哈密忠顺王王位久虚,各族头目再次极力推荐,明朝才提升把塔木儿(畏兀儿人)为右都督,代行国王事。五年后,把塔木儿之子罕慎请嗣父职,朝议只准嗣都督位,但不准主国事。哈密仍无王统摄,政令无所出。不久,哈密为吐鲁番占领,由其将牙兰镇守,公元1478年,都督罕慎进军哈密,收复8城,牙兰不敌败逃。罕慎因而晋封左都督,赏白金百两及其他物件,特旨褒奖。公元1488年,明孝宗即位,晋封罕慎为忠顺王。罕慎封王却为吐鲁番阿黑麻所不容,就在当年11月,率兵到哈密城下。同年11月,吐鲁番阿黑麻伺机杀害了罕慎,再占哈密,仍令牙兰驻守。公元1492年,明廷派安定王后裔陕巴(系忠顺王脱脱重孙)嗣忠顺王。公元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俘虏了陕巴。公元1495年,明朝派兵收复哈密。时哈密无王,暂委罕慎之子奄克孛刺主政。公元1497年冬,已当了5年俘虏的陕巴被送回哈密。公元1505年,陕巴卒,其子拜牙即自称“速檀”(即苏丹),改信伊斯兰教,经明朝认可接替王位。拜牙即愚昧昏庸而又淫暴,他肆意盘剥属下人民,不顾他们死活。不管农民收成是丰是歉,每家摊派粮食3石,限期交纳。每家还要交纳梭布(即土布)一匹,马10匹。牧民们的肥羊壮牛,他随意拉去宰杀。王宫里妻妾玩够了,又打良家妇女的主意,只要他看上的女子,定要拉来强行奸淫。各族头目和人民请来畏兀儿都督奄克孛刺,当面对他进行规劝,希望他能改邪归正。他反而恼羞成怒,要杀死奄克孛刺。拜牙即残暴昏庸,失去民心,经常担心部属害他。吐鲁番满速儿汗又不断派人向其游说,公元1513年,拜牙即终于弃城投靠吐鲁番。公元1514年,明朝曾向满速儿索要拜牙即及王印未果。哈密地方政权最终消亡。
明代哈密从安克帖木儿于公元1404年受封,至公元1514年拜牙即叛逃吐鲁番,经11世(忠顺王8人、忠义王3人),前后共110年。

第三节 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统辖哈密

     16世纪初,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儿继位后,不断从吐鲁番向东扩张,与明朝争夺东西交通要冲——哈密,并于公元1513年占领哈密。公元1529年,明朝放弃哈密,关闭嘉峪关。哈密成为东察合台汗国属地。
     公元1570年,叶尔羌汗国阿不都·哈林汗派兵占领吐鲁番,归并了东察合台汗国,哈密成为其辖地。17世纪中叶,叶尔羌汗国的阿布都拉汗把自己的兄弟JL子分封在喀什、和田、乌什、阿克苏、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等8个城市。阿布都拉分封四弟巴拜汗来哈密,成为哈密的统治者。和巴拜汗一起从叶尔羌来哈密的人中,有一位以“和卓”身份出现的伊斯兰宗教职业者——木罕买提夏和加。1647年,哈密巴拜汗得到阿布都拉的同意开始遣使到甘州(张掖)运粮,清朝允许照拨。这是哈密首次附清,并与清朝建立了长期的朝贡贸易以至附属的关系。

第四节   瓦刺争夺哈密

     哈密卫区域:“南沙州、西火州、北瓦剌、东南肃州”。历史上一向是从祖国内地通往新疆的咽喉。新疆各地方势力要东进甘肃,首先必须夺取哈密。明朝则以哈密为甘肃藩屏,势在必保。正如霍韬的《哈密疏》中所说,“保哈密所以保甘肃也,保甘肃所以保陕西也。”哈密成为明王朝与瓦剌争夺的中心。
     瓦剌是蒙古族的一支,元朝时称斡亦剌,明称瓦剌。15世纪初,瓦剌势力不断西进,沿天山北麓向西发展。
     哈密的王权虽然属于蒙古贵族,但实权却操于3个部落中的贵族手里。王权小而贵族权大,内部明争暗斗,不能统一,自己削弱了自己,正因为如此,它常常受到强邻们的侵略和掠夺。瓦剌统治者为控西陲要道哈密,曾与明朝发生过争夺战争。盘踞于哈密北山(即今巴里坤、伊吾)一带的瓦刺部,常派兵越天山进行劫掠。瓦剌头人也先不花的姐姐驽温答失里嫁忠顺王卜答失里为妻,在位的忠顺王倒瓦答失里是也先不花的外甥。这样亲近的血缘关系也没有阻挡住也先不花的侵略野心,他多次派兵围攻哈密城,杀人放火,俘虏男女,抢掠马牛驼羊不可胜计,甚至还把他的姐姐、外甥、甥媳等一齐裹胁而去。在也先不花的利诱下,倒瓦答失里只好脚踩两只船,明顺朝廷,暗通瓦剌。以后,因为也先不花把注意力转移到明朝北部边疆,哈密一带才得以少安。
     明正统年间,瓦刺从河西掳掠的汉人,有转卖与哈密地方者,前后约有3 000人,再由哈密王转卖至撒马尔罕约千余人,其余2,000人尚留哈密,明朝廷令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将人迁回。至公元1458年,只迁回52人。
公元1460年左右,哈密无王。这时哈密北部又为瓦剌鋈加思兰所据。錾加思兰趁机袭破哈密,大肆杀掠,王母率亲属头目逃奔甘肃苦峪避难。战乱使哈密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纷纷内迁,竟有200余哈密难民流入北京沦为乞丐。明廷命给哈密每人米三斗,布两匹,遣送哈密。公元1466年,錾加思兰兵退,王母等返回哈密。

第五节 吐鲁番争夺哈密

     一、吐鲁番三次攻占哈密

    明初,吐鲁番盆地主要居住着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归附东察合台汗国,汗国对其管辖很松散,分为柳城(今鲁克沁)、火洲、吐鲁番三股势力。黑的儿火者继东察合台汗位后,强迫居民皈依伊斯兰教。公元1469年,东察合台汗后裔阿力乘机攻占吐鲁番,自称吐鲁番速檀。不久即向东兼并哈密,与明王朝展开了长达40余年的拉锯战,其间,大的争战就有三次:
     公元1473年1月,吐鲁番第一次攻克哈密,乘哈密无主(王死,由其母代管)之机,率兵攻入哈密城,掠去王母及金印,留兵将据守。哈密都督罕慎被迫带领民众迁往苦峪。公元1482年,罕慎联合赤斤(今玉门县附退)、罕东(敦煌县东南)二卫共万余人,进攻哈密,打败吐鲁番军。
     罕慎被封为忠顺王入主哈密后,公元1488年,吐鲁番阿黑麻乘机诱杀罕慎,复据哈密,并上书明王朝,请求代替哈密为西域首领。明政府立即采取限制吐鲁番贡使和赏赐的措施,以打击阿黑麻,同时,支持哈密都指挥阿木郎以武力收复哈密。
     吐鲁番第三次进攻哈密是在公元1493年10月,狡诈多变的阿黑麻又率军夜袭哈密,杀害阿木郎。陕巴向瓦剌等部求援,被吐鲁番军打败,陕巴被俘,掠取忠顺王金印。阿黑麻反复无常,引起明朝政府的严重关注。明朝封闭嘉峪关。公元1495年,在兵部尚书马文升的主持下,派甘肃巡抚许进、总兵刘宁率军4,000人,并联合赤斤和寄居苦峪的哈密卫军,间道夜袭哈密城,瓦剌派军助明军断吐鲁番援路。在哈密的吐鲁番军困守孤城,终于兵败,牙兰逃走。这次进军战绩甚微,劳师费力,千里奔袭,除擒斩吐鲁番几十人和攻克一座哈密空城之外,余无所获。明军夺回哈密后仍不驻军防守,很快退回内地。公元1496年3月,阿黑麻率军又据取哈密,明政府对西域实行“闭关绝贡”。
     阿力父子之所以连续三次攻占哈密,主要目的在于控制这一中西贸易的咽喉之地,但其结果却招致明朝闭关绝贡,使吐鲁番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西域其他地区的统治者也因贸易中断而抱怨阿黑麻。阿黑麻被迫于公元1497年送回陕巴并所掠人口,明朝与吐鲁番重新恢复了正常的贸易关系。
     公元1505年,陕巴卒,子拜牙即嗣为忠顺王。明朝令奄克孛刺、写亦虎仙共同辅佐拜牙即,但写亦虎仙早有野心,他侵凌陕巴,潜导吐鲁番入寇,欲自立为王,又与新上台不久的吐鲁番速檀满速儿(阿黑麻之子)相勾结,吐鲁番军入据哈密。满速儿派火者他只丁驻守哈密。明朝政府命都御使彭泽总督甘肃军务,负责收复哈密,彭以财物于1515~1516年两次用重金贿赂满速儿收复哈密。此后吐鲁番王又两次复据哈密。明王朝因国力日衰,收复哈密力不从心,朝廷予1528~1529年间,就哈密弃守展开廷议,结果主弃者占了上风,于是明朝政府决定“罢兵息民”,让哈密“专图自治之策”。自此,明朝放弃哈密,失去西部屏障,致使河西经常遭到侵扰。至明末,吐鲁番内乱,哈密始安。

     二、哈密人避居苦峪

     明代哈密地方王权只有110年的历史,由于内部极不统一,所以在强敌入侵时就不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大敌当前不战自溃,不是城破被俘,就是扶老携幼逃到河西的苦峪避居,少则一年半载,多则2年、10年,然后有机会再返回来。
     公元1473年9月,阿力率兵攻破哈密,畏兀儿都督罕慎、也力克,指挥脱脱不花、马马平章等各部首领率众再次逃奔苦峪。哈密卫也由哈密东迁到苦峪。明廷令陕西布政司拨银让罕慎率众修筑苦峪城(今安西县东南)。同年10月,命哈商主事,赐给牛、籽种和口粮,以便耕牧。在这期间,他们自耕自食,不足部分由明朝政府予以救济。罕慎是一位有勇有谋的畏兀儿首领,在母被掳、王位失传的情况下,他不计个人名位,率众辛勤耕作,不忘操练,时刻准备收复哈密。经过10年生聚,罕慎联合赤斤、罕东二卫兵1 300余人,和哈密卫兵共万人,夜袭哈密,吐鲁番守将牙兰败走,逐克服8城,由苦峪还居故土。因罕慎收复哈密有功,被封为忠顺王。
     公元1493年4月,吐鲁番速檀阿黑麻执哈密忠顺王陕巴,复据哈密。哈密民众既不能战,又不能守,不得已焚烧房舍,扶老携幼逃往肃州。明廷派兵部侍郎张海、都督同知缑谦廉驻甘州,经略哈密,次年,张海等绝吐鲁番贡使,复修苦峪城,使哈密人再返苦峪居住。明廷把他们和先前逃难来的人,分别安置在苦峪、瓜州(今安西)、沙州(今敦煌),并赐给牛对、农具、籽种,自种自给。
     16世纪初,哈密城廓已经残破到了无法修复的程度。当地居民四散逃走。仅公元1524年一年里,逃往河西走廊地区的哈密居民就达千余人。
公元1524年以后,明朝国力日衰,自顾不暇,只得闭关自保,散居于苦峪等处的哈密人回故土的愿望也遥遥无期。当占据哈密的吐鲁番军队经常侵扰河西诸县,居住在苦峪、瓜州、沙州的哈密难民和当地汉族居民一起,多次经受战火浩劫。

第六节  民族  宗教

     一、民族

     明朝,哈密地方的主体民族有回回、畏兀儿、哈剌灰、汉人,相互杂居。回回,是从阿拉伯、波斯和南疆迁来的传教士、商人、军士等,主要聚居在哈密城西北。明朝人马文升把“回回,,与畏兀儿相提并列。这些“回回”和当地畏兀儿人的长期交往中,特别是当时哈密畏兀儿人大部分改信伊斯兰教后,他们便逐渐融为一体了。畏兀儿是当地的土著民族,是回鹘后裔。哈喇灰为鞑靼人(元裔蒙古人),聚居在哈密城东南,亦是当时哈密的统治民族。
此外,内地汉人因“土木之变”被俘的也被转卖到西域,仅公元1455年,被拐带和贩卖到哈密的汉族劳动人民就有3,000人之多。这期间,一些汉族农民自甘肃西部流落到哈密、吐鲁番,部分作为瓦刺的军人和民夫,随瓦剌西迁至西域;还有明廷派到哈密卫辅佐忠顺王的汉族官吏及长期驻守的汉族士兵。16世纪末,居住在哈密绿洲的蒙古人、回回、汉族也在伊斯兰化的同时,完成了自身的维吾尔化过程,成为今日维吾尔人的一部分。

     二、宗教

     明代,哈密居民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

      (一)佛教
     13世纪70年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记载哈密人崇拜偶像,多是佛教徒。公元141Z年,哈密元裔蒙古王免力帖木尔遣使臣要求明朝在哈密卫设立管理佛教的机构——僧纲司。明朝并赐给“敕命及印”。当时,明廷还在哈密委任绰然贴木儿为国师。15世纪初,佛教在哈密仍占统治地位,哈密人还是以信仰佛教为主,城内有一座规模很大的佛寺,内有大佛一尊,大佛两侧有许多小佛。在大佛前面,有一个铜铸的工艺精美绝伦的十龄重子。
     哈密的畏兀儿人和蒙古人,因战乱逃到苦峪城后,仍信奉佛教,曾在苦峪城修筑了佛寺和佛塔,供人们]膜拜。
     正当吐鲁番、哈密等地的佛教衰落之时,信奉藏传佛教的瓦剌进入天山北路,在科布多、阿尔泰山、哈密以北活动。他们在今巴里坤修建有喇嘛庙,至今遗址尚存。哈密市天山板房沟曾收集到铜佛1尊,属藏传佛教的遗物。
     (二)伊斯兰教
     约于14世纪传入哈密。当时哈密伊斯兰教徒中有一些是从阿拉伯和其他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来哈密寄居的商人,史书上把这些人称“回回”;也有一些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南疆来哈密做生意的畏兀儿人、蒙古人。公元1381年,哈密派往明朝的第一位使者就是回回阿老丁。
到了15世纪初,哈密本地畏兀儿中开始有人改变信仰,皈依伊斯兰教。哈密卫建立后,第一任指挥使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马哈麻火者。公元1439年,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改信伊斯兰教,取名“哈力”,自称“速檀”,这是哈密王族中第一个改信伊斯兰教者。哈力死后,他的弟弟卜列革继位,却信奉佛教。这种现象说明当时信什么教只是个人的一种选择,是私事。
公元1481年后,占据据哈密的吐鲁番速植阿黑麻用武力推行伊斯兰化,哈密伊斯兰教徒逐渐增多。公元1490年,在回城建起哈密第一座清真寺—主麻寺.公元1513年,哈密王拜牙即投附吐鲁番速植满速儿。满速儿及其在哈密的代理人,用各种手段强迫人民改信伊斯兰教,大肆破坏佛教寺院和佛窟,对不愿改变信仰的人施以毒刑甚至杀头或驱赶,对佛教经典大肆焚烧。在一片宗教的恐怖声中,伊斯兰教成为哈密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第七节  经济文化

     公元1413年9月,陈诚、李达等人奉诏西行,曾路过哈密。陈诚在《西域行程记》载,哈密的居民从事农业、畜牧、园艺、纺织与矿业生产。《明实录》还多次记载哈密等处回回商人贸易、朝贡的史实。

     一、社会经济

     哈密属绿洲农业,当地畏兀儿以农业为主,物产有“麦、抒、米、豆、香枣、胡桐律树(似桐不类桑,虫食其树,而沫出下流者,名胡桐泪,言似眼泪也,可以金银。俗呼泪为津)(《四夷广记》)。
     畜牧业是畏兀儿人的副业,牧养“马、聚驼、大尾羊”,尾大者重三斤,小者一斤,肉如熊白而甚美。
     手工业分矿冶、纺织.哈密产“速来蛮石、青金石、把咱石、玉、宾铁(注:有砺石谓之噢铁石,剖之得宾铁)”。(《四夷广记》卷117)
     商业是在哈密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而兴盛起来的。当时,哈密不断向明朝遣使纳贡,以示臣属。而明朝为了巩固边防和了解西域各国情况,就特准安克贴木儿“以马市易”。就是用西域所产良马,定期到朝廷指定的地方,去交换生产、生活必需品。安克贴木儿一次就贡马90匹,市易马(即用来交换的商品马)4 740匹。交易是公平的,往来是友好的。明廷把这些马匹发送边关,增强了抵御强敌入侵的力量。安克贴木儿则用售马所得购买大批生产、生活用品,然后再由哈密销往他处,从中获得可观利润。
     哈密商业主要掌握在畏兀儿贵族上层手中,他们掠夺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者的劳动成果,发财致富,又往往被当时哈密地方政权任命为“贡使”。正如公元1429年12月礼部给事中黄骥所指出的,他们“多是贾胡,假进贡之名,借有司之力,以营其私”。他们之中,为了到内地经商致富,有的甚至冒充姓名,“前贡重复充后贡,人数更名冒进。”(《明英宗实录》卷344)“贡使”携带大批新疆土产,如马、驼、玉石、硇砂、貂鼠皮、硫磺、金刚钻、金银器皿以及药材、大黄等,到内地与明王朝做买卖,所得回赐常为绢、棨布、绸缎、布匹、瓷器等等,获利常达数倍之多。同时,畏兀儿“贡使”自己又带去农、畜牧和手工业等新货,并从明王朝所得的赐物,一起在明朝首都北京和甘肃市上出售,牟取暴利。所以当时畏兀儿人“贡使”和明朝贸易是代表着他们的王和他们自己双重关系到内地进行商业活动的。
     哈密到内地的商人,往往又住北京和甘肃经商,如哈密的使臣“假进贡名,在京商贩,有留会同馆三四年者!(《明世宗实录》卷3、卷100)哈密“前后所遣使臣往往于甘州延住或三年或五年者有之。”(《明英宗实录》卷344)而哈密等处的贡使,“每沿途寄住,贩物谋利,终年不归。”(《明世宗实录》卷3、卷100)
     自公元1406年开始到1465年,据统计,哈密重要进贡18次,输入内地的主要是马匹、玉石、骆驼等,尤其马匹最多。公元1419年,贡马3 500匹。公元1423年,贡驼330峰、马千匹。对哈密所贡物品,明廷都分别计值,给以“回赐”。一般说来,“回赐”都高于“进贡物品的价值。连路上的损失之物,也酌价“赏赐”。由于“道路疲于迎接,府库竭于赏赐”。明朝于公元1465年对哈密贡使贸易作了规定:哈密使团规模不得超过200人,在会同馆开市5天,与官商、私商交易。进京的使团人员,正使、副使以及从人都分别按等级发给粮米;使团进京之后,公私事办理完毕,于规定的两个月限期之内返回。明朝的货币,如宣德通宝、万历通宝、崇祯通宝圆形方孔有内外廓的铸币流通到哈密。
在叶尔羌汗国统治哈密期间,哈密城管辖许多小村镇,每个村落称“爱曼”,每个“爱曼”都有一名“王子伯克”负责征收百户赋税和差派徭役之事,另有一名“叩克巴什”的官吏负责管理耕种(《西域闻见录》卷7),为恢复察合台汗国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叶尔羌汗国采取诸多经济措施,移民、兴修水利等,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各地五谷杂粮、瓜果、葡萄,无不丰饶。据记载“桑麻遍地,马牛成群,密圃充园,人人富厚”。当时的生产农具有犁、耙、坎土曼、镰刀、木权等,都精巧适用。手工业产品多样,有金属制品、棉织品和皮毛制品等,都受人喜爱欢迎。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道路的畅通,公元1604年,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奉教会之命来中国探险,就手持叶尔羌汗国颁发的通行文书,从喀什噶尔直到哈密,一路通行无阻,还受到热情接待。当时,商人东西往来,均有保障,哈密城商贾云集,百货俱备。

     二、文化

    明代,哈密地处西域与内地的交通要道,西域各地到内地紫贡使,都必须经过这里办理赴内地的手续,哈密卫与搴竖毛氅竖分别将各地方少数民族文字的函件、奏折译成汉文。这不仅促进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促进了翻译事业的发展。
     14世纪上半叶,哈密居民的族别界限还是清楚的.当时哈密居民主要分成回回(多为信奉伊斯兰教的畏兀儿人)、哈刺灰(蒙古人的一支)和畏兀儿三部分,汉人已融合在当地民族之中。明初在哈密设官置守时,甚至考虑到照顾当地不同族别的必要性。但是,一个世纪以后,已看不到当地居民族的明显区别了。从哈密贡使使用翻译的情况看,畏兀儿语已成为当地居民通用语言。16世纪初,随着东察合台汗国征服哈密,察合台文也开始流传到哈密,并最终取代了古回鹊文,成为哈密畏兀儿人的通用文字。
     1570年叶尔羌汗国归并东察合台汗国后,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的畏吾儿文化形式如诗歌、音乐、舞蹈等亦传至哈密,促进了哈密畏兀儿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是音乐。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逐渐流传到哈密,并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密十二木卡姆》。当哈密畏兀儿人信仰伊斯兰教后,大型木卡姆歌舞就逐渐发展成为19套木卡姆。每套木卡姆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琼拉克曼(意为大曲),演出时先是器乐合奏,而后是歌唱和器乐伴奏;第二部分“达斯坦”,演员开始时有歌有舞,按照古老规矩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第三部分“麦西热甫”,以舞为主,歌舞并作,是全部乐舞中最热烈、最精彩的部分。木卡姆音乐的发展,带动了哈密畏兀儿文化不断发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