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巴里坤的“百年老油坊”

巴里坤的“百年老油坊”

关键词:哈密,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魅力哈密网
  • 电 话:0902-2319953
  • 网 址:http://www.haimi.ccoo.cn
  • 感谢 yinxiaoy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6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巴里坤的“百年老油坊”


   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采访,文管所所长彭兴礼执意要带记者去看一座位于大河乡的“百年老油坊”,说到现在还能出油呢。
   “百年老油坊”外观和现代的巴里坤民房别无他样,但粉刷成白色的墙体依然透露着古老的信息:石头打的地基,显得沉稳而久远,也印证了镇西(今巴里坤)“石头垒墙墙不倒”的谚语;泥墁的墙壁以及木窗格子,诉说着土木结构沧桑的过去。
   走进“百年老油坊”,一股油香沁人心脾。几缕阳光从麻泥勾勒出的窗子射进来,照在笨重、通体乌黑的油梁上,古老的作坊似有了生机,这时,在你的脑海中,电影《红高梁》里酿酒坊的场景不断闪现,热气腾腾,赤臂的伙计挥汗如雨。
   两根长约13米,大头直径1米、小头直径约0.5米的油梁在“百年老油坊”里占据了主要位置,和它相比,屋顶上的房梁都渺小得不值得一提了。据说,建油坊时要先安油梁后盖房,否则那两根只有20个棒小伙子才能抬动的“家什”真的无法进入。靠在右墙边的石磨是用青石凿成的,上面还残存着磨碎的油菜籽,仿佛戴着眼罩儿的巴里坤马刚刚缷套离去。重达900多公斤的石坠子也是用青石凿成的,如同一个巨大的秤砣,承载着逝去的历史;上面还凿有一个10厘米左右的环,是专门用来穿绳子的。生铁铸成的炒锅直径达1.2米,下面虽然没有炉火升腾,但却有炒料时散发的余香。灶台上的蒸笼,是用巴里坤红松做成的,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真可谓古色古香。它不同于柳条编织用来蒸馒头的圆笼,而是呈长1.8米,宽1.2米、高1.3米的长方型,一笼能蒸磨好的油菜籽100多公斤。
   “百年老油坊”里还摆放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直径1.5米的木制车轮,一件是牛皮做成的简易鞋子。彭兴礼所长出了一个谜叫记者猜:“一根绳,撂过城,城动弹,鬼叫唤”如果不是看到眼前的木制大车轮,还真无处去寻找答案。这个车轮是当年拉运菜籽和油的马车上的,牛皮鞋子叫“牛皮窝窝”,当地有这样的说法:“镇西有三件宝:石莲蘑菇催生草,石头垒墙墙不倒,牛皮窝窝衬麦草”。这双“牛皮窝窝”就是当年油坊里的伙计穿过的。
   彭兴礼所长介绍,这座油坊建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当年,骆宾王流放西域时,曾到过巴里坤,临时讨了个小老婆,也有说是相好的,虽然不是明媒正娶,但却香火不断,越来越旺。到他的后人外号“骆半街”这代,在巴里坤汉城北街已经拥有了24个商铺、1个大磨坊和1座搾油坊,占了半条街,故此得名。老油坊当时所生产的菜籽油质量上乘,60%的巴里坤人家吃的都是那里的油。这家油坊的家什(设备)是当时巴里坤境内14家榨油坊中规模最大的。解放后,大河乡成立,乡政府收购了“老油坊”,并到大河综合加工厂,一直至今。
   让记者遗憾的是,油坊的“伙计”进城了,只有炒锅、石磨、大油梁和石坠子静静地坚守在岗位上,没能亲眼目睹飘香的油脂从古老的设备中溢出。但经彭兴礼所长形象的介绍之后,记者对老油坊榨油的过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传统的榨油方法是,先将油料放进炒锅,用微火炒至微糊,再把炒好的油料用畜力牵引的石磨磨成浆后,放进木制的蒸笼里蒸,等温度达到100多摄氏度、满屋蒸气升腾时,凭人力拉动油梁挤压,清澈透明的油便顺着出油口汩汩而出了。
   据说,这是迄今为止新疆境内惟一一套保存完好,面且能正常生产的传统工艺设备。2003年6月,“百年老油坊”的生产已不是目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文物价值上。巴里坤县计划从明年起让所有来观光的游客都能看到“百年老油坊”出新油的奇观。

来原:《新疆经济报》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