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明代哈密地方的蒙古哈剌灰人

明代哈密地方的蒙古哈剌灰人

关键词:文化,哈密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魅力哈密网
  • 电 话:0902-2319953
  • 网 址:http://www.haimi.ccoo.cn
  • 感谢 yinxiaoy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7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明代哈密地方的蒙古哈剌灰人

马寿千

  明初,随着察合台汗国的覆亡,我国新疆地区分裂为一些各自割据、不相统属的势力,仍旧由察合台汗的后裔的蒙古贵族所统治。新疆东部开始形成瓦剌四部,瓦剌的西边是别失八里,游牧于这一地区的哈萨克人和柯尔克孜人也都处在蒙古贵族统治之下。在天山以南地区,西部是喀什噶尔和于阗,向东有火州、柳城、吐鲁番和哈密,等等。统辖地区有大有小,其居民主要是维吾尔人,也有回回人、蒙古人等不同的民族。
  明洪武、永乐年间,在哈密地区以及甘肃嘉峪关内外建立了哈密、安定、阿端、曲先、赤斤、沙州、罕东、罕东左等共八个卫,并封授蒙古头目率部世守其地。永乐元年(1403年),原哈密王安克帖木儿向明廷献马四千七百四十匹,得到了明皇朝的优厚赏赐,第二年再次朝见,被永乐皇帝封为忠顺王,赐给金印,后来又封授其他头目为指挥、千户、百户等官。明皇朝之所以特别重视哈密地区,是由于哈密当时所处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哈密在明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地位都非常重要,明皇朝一直把它作为向西向北控制西域的前哨阵地和保卫甘肃的有力的屏障,哈密又是从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是西域各地各族向明廷朝贡和同内地进行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
  明代的哈密又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据明孝宗弘治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回族)在《兴复哈密国王记》中说,哈密有回回、畏兀儿、哈剌灰三种人杂居。这里的回回,“元系吐鲁番族类”,说明它主要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而言;畏兀儿,这里指的是撒里畏兀儿人,他们是后来形成裕固族的先民。
  哈剌灰是什么人?这是需要着重加以考察的。“哈剌”,是突厥语“黑”的意思,“灰”与“回”音近,因此,哈剌灰可能是“黑回回”的意思。《明孝宗实录》卷二○八说,哈剌灰“乃瓦剌种类”。又据明万历四十四年修、清顺治十四年重修的甘肃《肃镇志》说,哈剌灰“本安定王之部卒,前元之达种”。这都说明哈剌灰原是蒙古人,是地位较为低下的蒙古族部卒。这批蒙古人由于受周围日益强大的回回人(指哈密和吐鲁番地区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的影响,逐渐改变其生活习俗,所以他们才被叫做黑回回。只有少数迹象能够说明在哈密的哈剌灰人曾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而改变其习俗,如哈密的哈剌灰大头目叫做拜迭力迷失。“迭力迷失”则是元明时穆斯林人所常用的名字。从正德时期开始哈剌灰人陆续迁往甘肃肃州后,我们从前举《肃镇志》的记载中可以明显看出哈剌灰的蒙古人加速“回回化”的过程。
  哈剌灰人为什么迁往肃州,他们当初在哈密时的政治经济地位又如何呢?哈密实行的是贵族政治,哈剌灰人当中也有少数地位较高的贵族,他们同回回人的贵族和畏兀儿人的贵族一起共同掌握哈密王国的实际统治权力,国王是得到明廷册封的蒙古宗室的后裔,地位最高但却没有实权,三族的贵族共同拥立国王并辅佐国王,国王对于三族的贵族莫能节制,而三族贵族之间也是彼此颉颃不相统属。
  哈密的哈剌灰人主要以射猎为生。哈剌灰的人数不详。明代哈密附近有个地名叫“速木哈剌灰”,“速木”,有时译作“苏木”,蒙古语“佐”的意思,佐是旗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速木哈剌灰就是指一个相当于佐的哈剌灰人的基层组织,说明这是一个哈剌灰人聚居的地方。在贵族政治统治下哈剌灰人同回回人、畏兀儿人中的普通农牧民一样,境遇十分悲惨,各族贵族们对各族民户进行多方榨取,每年要向每户农牧民征麦三石,马一匹,还经常抢夺农牧民的牛羊和污辱其妻女。明中叶以后,哈密西边的吐鲁番和北边的瓦剌日趋强大,它们不断争夺对哈密的控制权,不断派兵对哈密进行抢掠,而明王朝却日益失去了对哈密的控制,哈密王国的国势也渐渐衰微下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加上连年的战乱,使哈剌灰等各族农牧民陷入了深重的灾难。
  明中叶以后,哈密地区除了回回人即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已经归属于吐鲁番外,哈剌灰人和畏兀儿人(即撒里畏兀儿人)则被迫不断地内迁到甘肃肃州。马文升在《兴复哈密国王记》中曾说:“又虑哈剌灰以射猎为生,各番颇惧,多不乐居哈密城,遂请量留其家室之半居肃州,许其往来,以系其心。”这说明哈剌灰人的迁往肃州除了前面所述政治经济背景之外,也与明王朝以行政手段的居中调处有关。哈剌灰人从正德年间由哈密迁到肃州定居,到嘉靖初年又有一批哈剌灰人迁来肃州。后来人们把正德年间迁到肃州的哈剌灰人叫做旧哈剌灰,而把嘉靖初年迁到肃州来的叫做新哈剌灰。哈剌灰迁徙的具体情况尚不可考,根据《肃镇志》记载,只知道哈剌灰人当初是“率领部落”迁往肃州的,先后两大批迁来的人数可能不少,他们到肃州后住在东关,生活日趋稳定,人口也日渐繁衍。
  哈剌灰人的经济生活,在哈密时期和迁到肃州以后有不小的变化。在哈密的时候,哈剌灰人主要“以射猎为生”,他们初到肃州的时候,仍然过着“赖牛羊乳汁以资食,借孳牧之息以生利”的牧业生活。经过一些年月,由于受周围汉、回各族的影响,哈剌灰人渐渐改变为耕牧为生的经济,“食则足于田亩,衣则足于孳畜”。随着经济生活的比较稳定的发展,哈剌灰的人口繁衍渐多,他们耕牧之外,也“间充行伍”,并与当地回回、畏兀儿等族一起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凡遇进贡之年”,肃州各族将马匹及其他土特产运往北京,然后“买京师茶斤段匹”,再运回肃州,与西北各族开展贸易,“相换马匹、牛、羊以为利”。明代西北蒙古、回回、畏兀儿各族以马匹同明王朝进行交易,获利甚厚,入贡时可以得到朝廷加倍甚至数倍的赏赐。哈剌灰人有着经营畜牧业的传统,“借孳牧之息以生利”,他们的畜产品,特别是马匹,是当时西北各族向朝廷进贡和同祖国内地进行交易的重要产品。明代档案有“哈拉怀”进贡的事,哈拉怀应即哈剌灰。
  哈剌灰人的生活习俗怎样呢?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据《肃镇志》记述说,哈剌灰“凡有所为,与回夷同俗,但不剃发缠头,自以为回回骨头是也”。其中的新哈剌灰,即嘉靖初年由哈密迁到肃州的哈剌灰人,刚到的时候仍然保持蒙古人的习俗,到了万历年间,已经“不食猪肉,与回回同俗”了。这正说明,源出蒙古的哈剌灰人,由于在哈密和在肃州长期受到周围回回人(这里既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也包括当时所谓的“汉回”)的影响,已经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俗,接受了回回人的风俗习惯。而当他们长期地“与回回同俗”之后,也就势必渐渐同化于回回人之中。
  元明时期,蒙古人由于接受伊斯兰教从而改变生活习俗并同化于回回人之中的现象颇多,突出的如元代安西王阿难答信仰伊斯兰教。他的部下有十多万蒙古人,其中多一半跟随阿难答也改信了伊斯兰教。《元史译文证补》的作者洪钧说,元代虽然佛教兴盛,但西北的几位蒙古藩王却“渐染土俗,与天子异趋”,正是指的蒙古贵族由于受到西域伊斯兰教势力的强烈影响而改奉伊斯兰教的事。明代前期,各地(主要是北方)蒙古军民其中也包括回回军民,对明王朝来说有一个不断“内附”和不断被安插的过程,其中像西北的平凉、固原、宁夏、灵州和内地东昌、德州、河间、沈阳等地,以及南京、北京地区,都安插了不少蒙古人和回回人,文献中有时笼统地称他们作“土达”、“鞑靼”,也有称作“家达子”的。然而从以上这些地区后来的民族构成看,主要是回回人分布较多的地区,却很少有蒙古人。这可能是说,当初这些地区安插的土达实际上就是回回人,而没有蒙古人,而可能性更大的则是当初这些地区安插的既有回回人也有蒙古人。蒙古人后来由于“与回回同俗”而同化于回回之中了。
  蒙古人“与回回同俗”之后是不是就等于已经同化于回回民族之中呢?恐怕不能这样绝对化,还应该看看其他的历史条件去综合考察。比如,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环境等因素,有的蒙古人既“与回回同俗”,同时又与回回有不同的特点,如语言特点等,从而形成为另外的民族,即不是回回民族也不是蒙古民族。另外,也有蒙古人“与回回同俗”了,但仍然保留着蒙古的语言、服饰等特点,他们被叫做“蒙古回回”,他们仍是蒙古族而不是回族。
  我们介绍的哈密和肃州地方的哈剌灰人,他们的“与回回同俗”则是蒙古人“回回化”的一个具体的例子,体现了回回民族与蒙古民族源远流长的亲缘关系。对哈剌灰问题我个人接触到的材料很少,只做以上的初步的介绍,可能有的学者已经考证过这个问题,希望给以指正。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