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巴里坤最后的马夫

巴里坤最后的马夫

关键词:哈密,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魅力哈密网
  • 电 话:0902-2319953
  • 网 址:http://
  • 感谢 yinxiaoy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3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巴里坤最后的马夫


    家住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老满城的刘生华老人,尽管90岁高龄了,但身子骨硬朗,眼不花,耳不聋,1981年退休后,每天到城郊看马是他不变的情结。
    刘生华老人与马的情结是从1938年开始的。当时,新疆局势比较危急,在盛世才多次求助下,前苏联在哈密部署了一个红军骑兵加强团和一支空军部队,对外称“新疆归化骑兵第八团”,刘生华被征到这支部队当兵。看到那些当官的和骑兵们都有坐骑,威风凛凛,刘生华羡慕不已,他梦想着什么时候也有自己的坐骑,可是这一愿望至今都没能实现,但他没有半点后悔,因为他与马有过20年的亲密接触。
    1962年,刘生化进入巴里坤县政府做马匹饲养员,成了一名有正式工作的马夫。当时,县里没有小车,书记、县长和部局领导外出办事、下乡检查工作,马是惟一的交通工具。巴里坤马、伊犁马和焉耆马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马,领导们的坐骑当然都是本地的巴里坤马,相当于今天的“红旗”、“奥迪”和“桑塔纳”。刘生华老人当时的工作就是照管好12匹马,说起这份工作,老人脸上满是自豪,他说,他的工作如里放到现在的话,就相当于政府车队的车管助理员职位。
    刘生华老人有些伤感地告诉记者,现在巴里坤健在的马夫就剩下自已一个人了,自己也可以说是最后的马夫了。
    做马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马的挑选到马的喂养,一点都不能马虎。12匹马中有8匹是他亲自选的。巴里坤马有跑马和走马之分,领导的坐骑一般都是走马,就一般的中等速度而言,走马不仅速度快,而且平稳舒适。当记者问起挑选马的条件时,老人如数家珍地说了一串:身架高大、四肢修长、前胸宽阔、后臀饱满、毛色纯正、黑者油亮、红者鲜艳、尾大鬃长、两眼发光……绝不亚于世界选美大赛。
    刘生华老人至今还有夜间起来的习惯,那是在做马夫时养成的。“马无夜草不肥”,他每天都在夜里两点钟起来,穿过马厩黑咕隆咚的3道大门,去给马加草料。当时没有手表,连闹钟也没有,他只能凭窗外夜空里一些星星的位置来确定喂马的时间。马不仅有灵性,还特别通人性,听到刘生华老人的脚步声,就开始前蹄刨地,绕着马厩“撒欢儿”。
    政府的马不同于乡下放养的马,要收拾得利索些。当时有种用硬猪鬃做成的刷子,专门用来给马刷毛,保持马身光亮。夏日,别人正是午休的时候,刘生华却提着刷子朝马厩走去,十几匹马都兴奋地挤到他的身边来,惟恐享受不到这“解痒”刷子的温柔,刷过毛后的马舒服得直把头往他的脸上贴,这是他与马最亲密的时刻。一次,卡里木江县长的黑枣骝马卧地不起,兽医站的草药抓不全,为了寻找一味叫蕨麻的中药,刘生华老人冒雨进山整整一天才把药采回来。黑枣骝马喝了刘生华老人采的药,很快打起了精神,3天后刘生华老人才回家,到家后,老伴心疼地发现他腿上有多处被荆棘挂破渗着血。
    儿子刘炳建回忆起小时候与爸爸在马厩相处时的情形,说“我们家老爷子,真是个'老革命',从来没像疼马那样疼我们这些孩子。”1965年,粮食不够吃,多数家庭都面临着揭不开锅的考验。一次,刘炳建同小伙伴钻进了马厩堆放草料的第二道门,抓了两把豌豆准备炒熟充饥,被父亲发现了,硬是让他们一粒不剩地送回了马厩。说到这里,今年78岁的老伴儿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老头子陪了3任县领导,领导要用马时,老头子总是把马拉到跟前,再把领导扶上去,可是他从没向领导提出任何要求。7个孩子一个都没有安排工作,女儿刘燕凤下乡一去就是6年……”刘生华老人打断老伴儿的话说:“几个孩子现在不是都好吗?”
    刘生华老人67岁那年,县里的走马才全部被小车取代,这时老人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他说在告别马夫岗位时,几匹马好像知道他要走了,明显地可看到马眼里的泪水。那时,他第一次向领导开了一次口,要了一副马笼套和一对挂在马脖子上的铜铃铛。如今,除了到城郊看马,这两件东西已成了老人的精神寄托,时不时就拿出来看看。

来源:《新疆经济报》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